首页   各地孙氏   孙氏渊源   宗族文化   各地祠堂   谱序祭文   修谱素材   历代名贤   当代名贤   家谱档案   墓志铭   在线留言
网站公告
 
第二届孙氏十八公联谊会成员名单
网站收支明细
祖从山西来(再版本)
孙氏企业家名录
祖从山西来——孙氏十八公移民故事
孙氏十八公家族 各地联络人
孙氏十八公家族网 功德榜
 
各地孙氏
河南范县凤凰岭
河南范县张庄旧城
河南内黄孙俄村
河南太康孙桥
河南封丘东仲宫村
河南卫辉梨园村
江苏徐州丰县常店
江苏徐州丰县孙洼
江苏徐州沛县
江苏徐州睢宁常青
山东曹县娘娘营
山东曹县魏湾孙集
山东茌平孙庄
山东济宁玉堂
山东济宁长沟镇孙街
山东嘉祥县花林村
山东金乡县草庙村
山东金乡县孙大楼村
山东金乡县孙桁
山东金乡县王丕孙庄
山东巨野孙大庙
山东梁山袁口东孙庄
山东滕州奎子
山东鱼台孙桥
山东微山孙庄(欢上)
山东鱼台孙阁(孙庙)
山东鱼台孙屯
山东郓城孙马厂
谱序祭文         
 
【徐州沛县】2006版沛县孙氏谱序
来源:孙氏十八公家族网
作者:沛县孙氏
2023-06-08
评论:0  点击:63

 

五修前言

  人有宗亲,氏有族谱,按时续修,力求完整,是每一个家族的头等大事。遵照我映雪堂孙氏家谱二十年一修之规定,五修族谱的工作已经提上家族的议事日程。二零零六年春,恰逢我族南二支宪曾公、宪贡公系下五修族谱告竣,同族人欢聚一堂,同贺同庆。族众力促北三支应加紧续修工作,为六修族谱、南北五支合谱打下基础。由此,我支族众认为,五修族谱刻不容缓。五修筹备委员会于二零零八年十二月六日组成,第一次会议随即在耿孟庄召开,与会人员近四十人,会议酝酿续修事宜,大会推选五修族谱委员会组成人员,各项工作明确到位,各任其职,会议宣布五修族谱进入工作阶段。

  常言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续修族谱资金如何筹措是当务之急。经过大家共同商讨,一致认为,由于我族人口众多,收入不等,贫富不均,集资方式不再按人平均摊派,而是采取“谱委会号召、个人自愿、多少不限、人人尽力”的原则,广大族众积极响应,踊跃捐款,第一批集资款项四千多元迅速到位。修谱工作全面展开,各位代表汇聚一堂,献计献策,工作进展顺利,这充分体现了我映雪堂孙氏团结和睦、齐心协力、共谋家事、齐壮族威的光荣传统。

  谱委会再三强调,为节约开支,本次修谱只设办公地点及人员,不设食堂,工作人员不计报酬,集中优势力量,层层分解任务,增强时间观念,工作做细做实,尽量减少开支,把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力求不负众望,争取早日竣工,圆满完成任务。

  五修族谱近两年多的繁琐、复杂、细致的工作,历练了谱委会的每一个人。曲折坎坷的经历,再一次证明了续修族谱是一项复杂而庄严的工程,需要家族每个成员的团结努力。我孙氏映雪堂族人更应该珍惜历次修谱的辛勤劳动,不骄不躁,实事求是,总结经验,共同协作,协力完成续修族谱的大事。

  五修族谱委员会  二零零八年十月   (此为耿孟庄支谱五修谱委会所写)

 

五修谱序  

  五修族谱于二零零八年十二月五日在耿孟庄村召开了筹备会议,选出了筹委会人员,列出了工作日程,次日与刘庄族弟宪臣公、孙王庄族弟启远公同去侯楼,与族叔振华公、族侄庆新公组织侯楼全村族人代表进一步商议五修族谱工作,后又与龙王庄族叔敬贤公、陈阁族弟金刚公、后孟族叔伯林公再次商议并确定五修工作开始,办公地点设在耿孟庄,明确否定了某些人更改老谱、更改堂号的错误做法。并确认侯楼支与耿孟庄支五修要根据老谱的记载、六二年三修时老人们的传说(亲戚们已证实),实事求是地合修一部真实完整的谱册。

  吾孙氏族人迁沛六百余年,男耕女织,习文读书,祖风淳厚,清明廉洁,知情重义,敢作敢当,尊祖敬宗,和家睦族,生生不息,繁衍至今已到三十三世,吾孙氏为本地区经济文化发展作出了较大贡献。续修族谱,明先祖,知长幼,辨亲疏;明世代繁衍,族人支系,家业兴衰,族人变迁。

今逢盛世,国富民丰,五修族谱,可喜可贺。族人令我负责此五修,无奈我文化浅薄,难以胜任,有不当之处,请给予批评指正。

  祝后世子孙勤奋读书,事业有成,尊祖敬宗,光宗耀祖,报效国家。

  耿孟庄 二十九世孙   远科    二零一零年正月

 

第五次修谱序

   欣闻沛县映雪堂孙氏北房支新续族谱修成将付印刷,心情十分激动,又应此次修谱委员会之邀,特为此序以表敬意。

   此次北房支续修族谱,在闫集耿孟庄村设局,在耿孟庄村敬益叔、贤民叔、远科侄、侯楼振华弟等人的积极努力下,将沛县映雪堂孙氏各房支连接在此次新修谱册中,这是沛县映雪堂孙氏家族之最大幸事。各房支早有连谱、统谱之意愿,经多年努力,终于实现,此次连谱为以后统一谱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大家同一先祖,世系统一、班辈统一、称呼统一,真乃是族大人多而不乱,族兴人旺合家欢。

   依典籍文献和族谱为凭据,映雪堂孙氏乃出自姬姓,即周文王姬昌第八子裔,公子惠孙的孙子武仲,以祖父惠孙的“孙”字为姓,遂创孙姓。故孙武仲是孙氏一世祖亦始祖。

   据《三国志》记载,魏有孙资(魏国宰相)第八世孙孙康(晋御史大夫)性敏好学,家贫无油,于冬日映雪读书,其后人以此典故为为荣,为激励后人,以“映雪”二字为堂号,故凡映雪堂号族人,皆为一脉血统。

   据吾族耿孟庄保存清代老谱手抄本记载:始迁祖居贤公兄弟五人,其中四人从山西省太原府平远县迁来,长支居贤公居沛城北孙井,二支居圣公定居山东省欢上,三支居正公住山东省鱼台县城北三十里孙庄,四支居中公定居河南省汴梁城南二十五里孙庄,五支居考公定居山西,去世后葬于山西省太原府平远县北山以东祖茔昭穴。

   始迁一世祖居贤公兄弟五人之后,叔兄弟十六人,堂兄弟八十二人,其中长支孙井居贤公、二支欢上居圣公、三支鱼台居正公系下叔兄弟八人,堂兄弟三十六人。兄弟五人之后分散居住在山东、江苏、安徽、河南、河北、大连等地。二支居圣公之次子本智公迁至丰邑北孙阁,广杰葬丰邑北常店,广华葬丰邑西北褚庄,广臣葬丰邑南孙庄,广武葬孙集。其他人等,居贤公次子本义之长子广文葬欢上,广祥居芜湖。四世用夏迁丰县南孙楼,用甫迁淮安西五里孙坡,用典迁北平孙庄,用俭迁常州南二十五里孙庄,用方迁至黄山,用法迁至武昌南六十里,用曾迁北平南六十里孙庄,用章迁孙河,用律迁夏镇。长房居贤公四代孙用俭迁欢上,用参迁孙楼,用唐迁孙路口,用汤迁孙庄;五世孙正行迁孙庄,正教迁至安徽砀山县北孙庄,正诗迁德州,正化迁黄店。前考葬孙阁,继思葬孙楼。三支鱼台居正公系下三子:本宽、本论、本华葬鱼台,其中本宽三子广田葬大连东五十里新茔主穴。

   居贤公第九世孙祥斗葬孙河。第十一世孙继怀公系下五子,长子宪鸿葬于祖茔穆穴(孙井),次子宪鲁葬孙河新茔主穴,三子宪曾、四子宪贡迁至沛城东南约五十里,分别葬于孙大庄、孙桥新茔主穴,五子宪闵葬孙庄。宪鸿公长子德兰、次子德宽葬于孙庄南新茔主穴。

   据老谱记载,始迁一世祖兄弟四人及其后人,大多分布于苏鲁豫皖四省,根据目前掌握资料,尤其丰沛二县及山东鱼台、欢上,人口众多,且较为集中,在此深情呼吁,我族各房族人团结在孙氏大家族的旗帜下,加强联系,互相沟通,求同存异,达到班辈、世系、称呼完全一致,成为一体,以慰先人在天之灵。

  二十八世孙  尊海

 

五修谱序

  祖宗者,子孙之根本;子孙者,祖宗之枝叶。根深则叶茂,源远则流长。欲木成荫者,必培其本,欲流之长者,必浚其源,物理皆然。吾国编史修志历年久矣,且不曾断,何谓国有史、县有志、家有谱,盖此义也。

  据先代传说,吾祖子孙出自周文王。据考,文王八子康叔封卫,传至卫武公,公生惠孙,惠孙有子名曰姬耳,为卫上卿,耳生乙,乙生武仲,武仲以祖父字为氏,此乃吾族得姓之始。

  吾族得姓已有二千八百余年,人丁数百万,族人多能秉承祖训,勤于耕读,竭诚事职,诗礼贤达,博才辈出。晋时康公,因家贫而映雪苦读,终成御史大夫,此乃吾族堂号之由来也。康公后人,勤于政事,廉洁奉公者有之,杀身成仁、赤胆报国者有之,为人师表、济世活人者有之。纵为工农,亦无不克己奉公,忠厚为本。

  吾支孙氏先祖由山西太原府平远县迁居于山东、河南、安徽、江苏等地,长支居贤公居孙井,次房居圣公居欢上,即今山东省微山县张楼乡孙庄。

  吾族孙氏,世泽延绵,名满天下,贤者辈出,称文献邦,科第蝉联,致仕植官,忠贞代有。先秦良夫公世袭爵位,位居上卿,执政三朝,其功大焉。林父公雄居戚邑,纵横捭阖,史册扬名。三国资公虽出身寒门,却成为曹魏重臣。晋時楚公,才藻卓绝,爽迈不群。东晋名士盛公,玄理学与历史学造诣皆精。统公善写,辞官喜游,可谓古代旅游大家。玄言诗文宗绰公,异彩绽放,名留青史。此乃孙氏之荣也。

  上考先祖,绵绵一宗,肇宗宏远,立德深厚,惜古时战争频繁,先祖传承世系无法细连,实乃子孙之罪也。沛南、沛北孙氏一脉相承,不容置疑。因史料匮乏,远祖名讳无法细考续接,此属吾辈之罪,愚以为以可见之世为始,上可慰祖宗之神灵,下可展子孙之孝思。孙裔后人,应承祖训,光宗耀祖,累世相继,忠孝传家,诗教义家,勤俭持家,历代相传,万载不泯。今闻耿孟庄孙氏族谱即将告竣,承蒙族叔尊海所嘱,命余作序,吾自知才疏学浅,但为尊祖敬宗睦族,表宗亲之情,故勉为从之,是为记。

  二十九世孙  守剑  顿首敬撰  公元二零一零年初春

 

五修谱序

  溯本追源,考古叙今,国有历典知朝纲兴衰,家有谱牒知根本所自、枝叶从何而出也。水有来源,人有血脉。自初始以及本身,根本不乱,脉派清分,皆依典籍文献和族谱为依据。映雪堂孙氏源出姬昌第八子后裔,公子惠孙的孙子武仲,以祖父惠孙的孙字为姓,遂创孙氏。以此而论,孙武仲是吾孙氏一世祖(亦始祖)。据《三国志》记载,魏有宰相孙资,其八世孙康,幼年家贫,性敏好学,极有天赋,夜无以为明,冬日映雪苦读,后终官至晋御史大夫,其后人以此为荣,为纪念先祖,激励后人,以“映雪”为堂号,故映雪堂号族人,皆为孙康之后。迄今为励后学,亦以“映雪”之说,在当今后学心中,“映雪”已为楷模、铭镜矣。今修此谱牒,是为物有本末,事有始终,上祖之心亦我之心也。

侯楼二十八世  振华  拜志  二零零九年雪月  

 

五修族谱序        

  历经合族共同努力,自二零零八年冬至今三年有余,原本想该次续修仅新增人口及寻亲收族人口一一增补而已,岂料谱务工作并不是想象的那样简单。幸有谱务人员不计报酬,精心组织,若采访,若缮写,若校对,若编稿,若商讨等等,唯恐济事不周,留下缺憾,大家齐心协力,族谱全面告成。事无经历,难知任重,一旦定稿,顿觉轻松。更幸有吾族人团结和睦,慷慨解囊者,忘我工作者,关心谱务者济济。五修即将告竣,族众推我为序,本以为此修定稿,众序已将详情尽述,吾亦不再赘叙,然众意难却,遂起笔作序。

  忆一九九零年四修族谱亦在腊月之时,耿孟庄支由伯兄敬喜公带领族兄敬一、族侄典礼、族孙远科和我一行五人赶赴老家孙井参加修谱事宜,时年我二十有五,谱委会最年轻,跟随族众采访、缮写,近至孙河、侯楼、孙路口、孙瓦屋、孙庙、孙范庄、关帝庙、孙庄、孙桥、孙大庄、孙洼、韩庄等等,远赴鱼台、汶上、东平、郓城、鄄城等地,前后历时亦二年有余。因当时条件有限,出门每人一辆自行车,夏天冒酷暑,冬天踏雨雪,路况极差,有时难免心情不好,可目的地一到,族人那种热情让每个人感到似乎有一种责任要自己担当。在这里,特别要提到的是,族侄开河、族孙昭民,为了家族事业,时常耽误自己的生意和工程,提供车辆和人员,为四修作出了积极贡献。

  当今五修時,伯兄敬喜已过世多年,五修即将告竣时,族侄典礼已离我们而去,痛矣哉!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五修的感召,激发了更多更年轻的人参与到了家族事业的活动中来,无论是对五修的捐助,还是对五修的献言献策,都表明我们映雪堂子孙都怀有一颗尊宗睦族、勇于承担的热血之心,我们这个家族大有希望。

  纵观我支迁民以来的历史,一世始迁祖居贤公定居孙井村以来,六百多年的风雨孕育了三十四世(居、本、广、用、正、大、光、前、祥、云、继、宪、德、化、超、凡、起、立、灿、年、盛、朝、明、文、田、荣、敬、典、守、法、训、贤、家、兴、常、远、和、平、安、全、教、言、可、尚、字、节、为、端)子孙后代,这完全符合二十年左右一代人的生育规律。想必是居贤公迁民来的时候,应是祖孙一大家人定居孙井,根据山西洪洞迁民的原则,是带有一部家谱来到沛地,宗排字应该是从山西老谱上摘抄下来的。在十七世祖起柱公、起轩公兄弟二人率众修治族谱的时候,说明修治族谱已是刻不容缓的事情(“每日时间如提其耳,只觉谱牒常在面前,刻刻难忘,我兄教我再行续修之事。”——《起柱志》)。这足以证明当时修谱,大家都有一种迫切的愿望。(“是追远之事也,人能齐家亦能治国,国家一体,信此言也……今古传留,知近及远,是为当用……以待后来也。”——《起轩志》)。这足以说明修谱的重要性。也可以想象修治家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当时起柱公、起轩公等由孙井迁到了安国西丁庄村,吾孙氏人口已经有相当的规模,续修族谱势在必行。

  根据史料记载,我族谱曾于大清光绪元年,由南支德元公、德明公、志端公,北支书田公、雨田公、知信公等族众会同修治,吾族先贤热心公益,勤于家事,精修族谱之举,为我孙氏后世之楷模。

  一九六二年,正值举国经济困难时期,面对族谱续修刻不容缓的紧迫形势,吾族南北各支同时发起的修谱行动,规模最大,参与人数最多,谱务内容最翔实,这一次被称为三修,南北各支的共同愿望是在四修合谱,实现丰沛及周边地区孙氏的大团圆。

  时至一九九零年冬,由我族孙井支法忠等发起的四修工作,与孙桥支、孙大庄支、孙路口支、孙庄支等各支续修前呼后应,共同展开。由于老谱的发现,为各支接续提供了详细真实的依据,唯有南孙庄支误接了北孙庄德兰公系下,留下了不小的缺憾。各支族众期待五修时予以更正。

  根据孙氏族谱20年一修之规定,吾族各支从二零零三年起陆续开始五修筹备工作,五修最早竣工的为孙大庄、孙桥支,二零零七年孙大庄、孙桥支请谱仪式在韩庄隆重举行,会场气氛十分热烈,同族人欢聚一堂。五修南孙庄支由于在世系上坚持与山东鄄城达成一致,现有人口已七十多世,实在不妥,孙氏家族宗亲会已呼吁其改错归正。

  更让人不解的是,孙井支这次五修,不仅与鄄城的世系七十多世达成了一致,而且更改了堂号,这种不顾映雪堂族人的感受而一意孤行的做法,不仅给各支族众造成了极大的伤害,也为该支后世之人续修族谱留下了不可估计的麻烦,也将成为家史的笑柄。孙氏家族宗亲会明确表示,欢迎孙井支个别人改正错误,回到映雪堂这个大家庭中来,实现居贤公等兄弟五人之后裔大团结、大统一的美好夙愿。最后祝映雪堂五修族谱圆满成功,祝孙氏家族团结共荣。

  二十七世孙  贤民  敬撰   二零一二年秋

  

映雪堂五修序

山有脉,木有本,水有源,国有史,方有志,人有族,族有谱。长幼有尊卑,班辈有其序。今逢盛世,族人繁衍,辈出众多,家乡英豪,立志为国效力。为弘扬先祖映雪读书之精神,彰显孙氏族人业绩,激励晚生发奋读书,更多更早成为国家之栋梁,整续族谱乃是当务之急也,是众族人期盼之大事也。予祝续谱工作顺利,早日圆满成功。

   二十九世孙  远华  敬撰

 

五修序言

  人必有祖,祖宗氏族必有其源。依典籍文献和族谱为凭据,映雪堂孙氏源出姬昌第八子裔。公子惠孙的孙子武仲以祖父惠孙的孙字为姓,遂创孙氏。以此而论,孙武仲是吾孙氏一世祖(亦始祖)。

  据《三国志》记载,魏有宰相孙资。其八世孙康幼年家贫,性敏好学,夜无以为明,冬月映雪苦读,后终官至晋御史大夫。其后人以此为荣,为纪念先祖,激励后人,以“映雪堂”为堂号。故映雪堂号族人皆为孙康之后。

  据吾族老谱记载,沛县及周边地区,始迁祖居贤公兄弟五人,四人从山西省迁来(原住地山西省太原府平遥县),长支居贤公居沛北孙井,二支居圣公定居山东省欢上,三支居正公住山东省鱼台县城北三十里孙庄,四支居忠公定居河南汴梁城南二十五里,五支居考公仍定居山西,去世后葬于山西省太原府平遥县北山祖茔昭穴。

  居贤公兄弟五人之后,叔兄弟十六人,堂兄弟八十二人,分散居住在山西、江苏、山东、安徽、河南等地。二支居圣公之次子本智公迁至丰邑褚庄。堂兄弟八十二人中,有五人居丰县,分别为:广义葬丰邑北孙阁,广杰葬丰邑北常店,广华葬丰邑西褚庄,广臣葬丰邑南孙庄,广武葬孙集。广传葬欢上,广祥居芜湖,广田迁至大连东五十里。四世:用夏迁至丰县南孙楼,用甫迁至淮安西五里孙坡,用典迁至北平孙庄,用检迁至常州南二十五里孙庄,用方迁至黄山,用法迁至武昌南六十里,用曾迁至北平南六十里孙庄,用章迁孙河,用律迁夏镇,用伍迁欢上,用参迁孙楼,用唐迁孙路口,用汤迁孙庄。五世:正行迁孙庄,正教迁至砀山北孙庄,正诗迁至德州,正化迁至黄店。

  居贤公十一世孙继怀系下五子,长子宪鸿,葬于祖茔穆穴(孙井),次子宪鲁葬于孙河新茔主穴,三子宪曾、四子宪贡迁至沛城东南五十里,分别葬于孙大庄、孙桥新茔主穴,五子宪闵葬孙庄。宪鸿长子德兰、次子德宽葬于孙庄南新茔主穴。

  吾族人口众多,居住分散。先祖端公于咸丰四年为敬宗收族,携老谱各地寻访,不幸去世。老谱失传,实是吾族人最大悲痛。甚幸留有先祖文彩公手抄本一册(长支部分谱册)保存至今。根据这册族谱记载,自居贤公迁至沛县孙井,已传三十余世。由于历史悠久,族人众多,居住遍及数省,故至今仍有众多失掉联系。即使有联系者,因世系多且乱,一时不好统一。居贤公兄弟五人之后裔,应发扬先祖映雪读书之志,想方设法求同存异,实现我五支族人统一联谱,以慰先人在天之灵。

  二十八世孙  尊善  尊海  敬书    二零零六年八月

 

姬姓孙氏五修族谱序

  我姬姓孙氏“映雪堂”族谱,分别于民国十二年在孙桥、民国三十六年在耿庄、一九六二年在韩庄、一九九一年在韩庄,进行了四次撰修。

  第一、二次创修族谱由族祖允良、允祥、培智、德明,族伯荣坤、荣勋、荣昌、荣延、志平、志元、瑞隆、瑞谟、瑞峰、瑞瑶、瑞生、瑞图、瑞瓒,族兄廷选、廷贤、克荣、克宽等主办。他们虽有寻根探源之心,敬宗收族之义,也有吃苦耐劳、锲而不舍的精神,然而,由于资料缺乏,只靠收集墓志碑文、采访亲朋族众所得材料整理而成,所续内容仅限于明南祖(宪曾公)明北祖(宪贡公)两支系下部分族众。

  第三次修续族谱由族叔荣和、志芳、瑞谟、瑞岭、瑞典、再廷,族兄廷选、廷贤、廷玉、克荣、克任、洪兴、绍征、绍康、九思、清云,族侄尊善、尊爱、尊慈、昭元,族孙守仁、守智、守涛、兴民等操办。当时,正值三年自然灾害经济极度困难时期,在国家政策不允许的情况下,他们冒着蹲监坐牢、开除下放等危险,抱着饿肚子工作,所受的压力和遭遇的困难是可想而知的。此次修谱不仅审定了新排行字二十个,更重要的是在敬宗收族路上前进了一步,与沛县姬姓孙氏北三支宪鸿公(孙井)、宪鲁公(孙河)、宪闵公(孙庄)系下族人进行了联谱,真是可喜可贺。

  第四次修续活动是在族叔荣泗、志芳、维典、再廷,族兄廷宜、廷玉、绍轩、绍贡、善思、良栋、思中,族侄尊善、尊民、道付、献文、献状,族孙守仁、兴民、敦厚、廷银和族曾孙法忠等人主持谋划下进行的。我宪曾、宪贡两支,在韩庄设局续谱,即将告竣之时,孙井来人说,他们在耿孟庄发现了老谱。我谱委会成员一致认可,并立即印制谱上。同时经全族合议新编排行字30个,并议定:凡我族三十二世的皆以新编三十字中第八“俊”字命名,不得臆改。

  通过四次修续苏鲁豫皖孙氏族谱,从始迁祖以后,脉络清晰,世系有序,亲疏可辨,内容较全,这是前人呕心沥血、艰苦劳作的结晶,为后人再续打好了基础,铺平了道路。他们不愧是我族之功臣,将名垂千古,流芳百世。

  根据族人反映,我亲自拜读族谱数遍,发现谱中不足之处确实不少。以一九九一年族谱为例,有三支族人被编入四支谱册的,有长次错位的,有某某系下排列眉目不清的,有漏掉人丁的,有前后名字用字不一、错名的,有姓名字号大小不一,再有异体错字也不少。这是整理材料不细心,排版出讹错或校对没把好关所致。族人意见纷纷,如不及时修改怎么行呢?

  再者,从前参与谱牒修续活动的人员,仍以一九九一年为例,我支六个主持人中已去世三人,另有一人瘫痪在床,生命垂危,仅剩二人尊善、守仁,他们虽然身体精神还好,可也是七十有几的老人了,如不趁他俩经办人尚在,抓紧时间对族谱进行续修,又怎么行呢?

  另外,我支孙氏始迁祖以前先祖,直至始祖都是空白,应该进行探索补续。几年来,族侄尊善对姬姓孙氏来源的查考研究,达到了痴迷、以致废寝忘食的程度,他查史书,找资料,殚精竭虑,绞尽脑汁,是他引导我们避免了走更多的弯路。根据历史资料和专家考证认定,我支孙氏出自姬姓,始祖是周文王八子卫康叔的十三世孙叫孙乙,字武仲。孙康是我支孙氏标志性的先祖,我“映雪堂”号的由来,就是以孙康幼时性敏好学,家贫夜无以为明,冬月映雪苦读,后终官至晋御史大夫的典故得来,这是有口皆碑的史实。故凡映雪堂号族人,皆为晋孙康之后。以孙康为基点,上推至始祖武仲,大部分有据可查,只有孙嘉至孙会中间失讳。从孙康往下排,也只有廷佩公至居贤公之间资料不详,实在是天大的憾事。我们以严谨求实的态度对待,从始族开始,有资料的按世系排列,缺资料的为失讳,认真编绘了姬姓孙氏世系略表。此表必须编辑族谱之上,以填补老谱的空白,告慰先人的在天之灵。

  综上所述,我们不得不违背先人关于“限期二十年再续修”之嘱,对一九九一年族谱进行一次彻底的整修。其宗旨是:上接始祖,中修族谱,下续新生子女。重新编辑一部较为完善的“苏鲁豫皖孙氏族谱”。此举真是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二零零四年八月,在魏庙召开家族会议,有族兄廷居、廷玉、洪涛,族侄尊善、尊学、道付、献文、尊海,族孙守仁、兴民、敦厚十多人参加。会议决定成立五修族谱委员会,以守仁为主,兴民辅助,二人全面负责,尊善为顾问,我负责整理材料,并监管资金。总局设在韩庄,下设孙井、孙庄两个分点,实行集中统一研究、分散办公的方法,进行族谱修续工作。11月我三四两支在魏庙召开了动员大会,由守仁和尊太分别做了修谱原因和如何整理材料的讲解。二零零五年农历二月初二日,在韩庄举行了隆重的五修族谱活动开幕典礼,与会者近四十人。二月二十日,由我和廷远、尊太、守涛、守法、宪民六人组成的编辑小组进驻韩庄开始工作。我们每天八点准时上班,下午6点下班,一天工作九小时多,中间从不休息,风雨无阻,从不间断。大家分工负责,一丝不苟,逐支逐户逐人逐字,认真查漏补缺,仔细纠误改错,默默细致地工作,仅用1月单三天的时间,所有谱册材料基本核查结束。各村各支采访人员工作认真负责,特别是韩庄尊峰、胡寨守亮、姜口玉廷、孙新庄守峰、耿庄尊勤、关老庙统一、南孙大庄兆贵等,所整材料尤为细全,并及时送交供校对。大家敬宗爱族之情跃然纸上。随后,我在魏庙又用两周时间先横着按房支顺序,再纵着按世系,仔仔细细地把全谱册梳理了两遍,达到了前后衔接,上下贯通,为印制谱册做好了准备。

  二零零六年十月二十二日,在魏庙召开了族谱修续工作大会,与会人员近八十人,由副会长尊海主持,名誉会长尊善做了姬姓孙氏来源等重要讲话,我对族谱资料的编辑及前段捐款收支情况做了发言,最后由会长守仁对大会作了总结,定于月底前各村务必把补充资料交齐,并积极为印制族谱筹集资金。会后大家合影留念,共进午餐,族众欢聚一堂,情真意切,无不眉开眼笑,欢欣鼓舞。

  此次修续族谱活动所需资金,采取分户按人摊派及找有经济实力的捐款资助两种办法筹集解决。有的捐一千元,大多捐五百元,至少捐二百元,他们识大体,顾大局,敬宗爱族之精神,值得称颂。他们的芳名,详见新谱卷一。

  值得一提的是,当前国家提倡一对夫妻只生一个孩子,生男生女都一样。我们修续族谱工作也要与时俱进。在以往谱册上只续男子世系的同时,也要把女孩的名字和事迹载入谱册。

  经修续编辑而成的新谱,在原谱基础上,内容更加充实丰富,卷数由原来的九卷调整为七卷,眉目清楚,布局合理,纸质提高,文字清晰,语句通顺,将会让族众有清新而完美的感觉,百读不厌,爱不释手。

  在五修族谱过程中,我数万族人绝大多数是赞同、配合、热情支持的,慷慨解囊者表现了大仁大义、无私奉献的精神,而极少数人不仅拔一毛利天下而不为,有的还说三道四,有的不支持不配合,还有的持诋毁态度,这种行为是不可取的,应引以为戒。孙氏族谱修续成功是集体劳动的结晶,绝不是哪一人之功。我们应为修好族谱感到光荣、骄傲,多做贡献,不要拖后腿,谋私利,请族众共勉。

  孙氏族谱是记载本族世系和重要人物事迹的书,通过几代人的努力,我支脉系基本理清,大部载入史册。然而,我姬姓孙氏是中国历史悠久的大姓之一,由于年代久远,缺乏记载,通信、交通不便,再加上战争频仍、天灾不断等原因,孙氏族人散落在祖国、甚至世界各地者多多,而入我谱册者只是很小部分。这就要求我支族众登高望远,放眼世界,以豁达热情之心,大举敬宗收族之义,抛弃本地本支本房本人之狭小利益,本着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原则,走出去努力探索,坐下来好好协商,逐步谋求全族的更大统一。

  细读谱牒中所述人物的传略事迹,我深受教育和鼓舞。韩庄士雅公是一乡之善士;孙大庄士先公少慷慨有大志,为乡里排难解纷,为一方所推重;前孙洼灌芬公对先辈尽哀尽礼,事继母以孝,服弟妹以恩,劳任苦,无难色;孙大庄爱修公,节衣缩食,治家有方;孙新庄爱山公生平事迹无不令人啧啧称赞;后孙洼文善公生平好施,予邻里困乏者,周之无吝色;前孙洼洪畴公早在学生时代就具有爱国爱民的进步思想,青年时代就走上了革命道路,后在抗日和解放战争中,屡立战功,直到一九五二年,积劳成疾,病逝于广州……好人好事不胜枚举。他们都是平凡的人,然而他们的品德是高尚的,他们的精神是伟大的,他们的事迹将千古流芳。他们是孙氏的骄傲,不愧是我们的楷模。我们应发扬光大他们的精神,积极投身于祖国的四化建设之中,为人民的事业鞠躬尽瘁,创造更辉煌的业绩。

  在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安居乐业的大好形势下,我孙氏五修族谱正是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的一大壮举,是适时的,正确的。谱委会把总编辑和管理资金两大重任委任于我,这是族人对我的最高敬重和最大信任,也是对我人品和能力的严峻考验。我绝不辜负族众对我的期望,泰然处之,严谨对待,努力工作,完成重托。我清楚地认识到,修续族谱是一项非凡而神圣的浩大工程,绝不可掉以轻心,一蹴而就。我全体谱委会成员既要有寻根探源之心,又要有敬宗收族之义;既要有饱满的工作热情,又要有认真负责的作风;既要有清醒的头脑,健壮的体魄,也要有充足的时间保证;既要有一定的文字组织能力,又要有不骄不馁的平稳心态;既要有耐心,又要细心;既要有本人的努力,又要有家属的支持;既要保证工作的高速度,高质量,又要本着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办事,只求奉献,不求索取,只求坦荡磊落,实实在在做人做事,绝不为了蝇头小利毁坏了个人名誉,丢掉了人格。我保证做到收支透明,节约而合理开支,做到不出差错或少出差错,力争以崭新而完美的谱册献给族众。但是由于资料不全,采访的范围面广量大不够深透,再加上本人才疏学浅,孤陋寡闻,很难免出现令人不满意的地方,恭请族众批评指正,并在此特向提供材料和给予过支持的人们表示诚挚的谢意。

   二十七世孙  中廷  敬撰    二零零六年十一月十八日

 

第五次修续谱序  

  寻根问祖,尊老爱幼是人的天性,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我孙姓是中华民族大姓之一,由于人数众多,居住范围广泛,再加历史上天灾、兵灾不断,通信、交通不便等原因,造成族众分崩离析,相见不相识,即使是本家,也如同路人,真是可悲可叹,令人痛心疾首。只有撰续族谱,才能聚族众,收亲人,明亲疏,别长幼,也才能告慰先祖在天之灵。

  我南孙大庄(包括孙小庄、学庄、松林、施楼等村)孙姓族人,既没有文字记载,也没有族谱,因此,追根溯源,寻找亲人,刻不容缓,迫在眉睫。

  沛县魏庙镇东二里孙大庄,是周围孙新庄、斗虎店、姜口、韩庄等村庄孙姓的先祖所在地,是孙姓祖根之一。我小时候就听爷爷常说:“北孙大庄是咱们的老家,咱们是从北孙大庄迁过来的,所以咱庄村名也叫孙大庄。另外,根据咱村老人传说,解放前,咱庄前有家庙和石碑,上面都刻有北孙大庄先人的名字。”据此,南北两孙大庄孙姓,不仅是同宗,而且是近支,这是毫无疑义,千真万确的。

  我支孙氏堂号为映雪堂,是先祖们世代传下来的,其根由是孙康幼时性敏好学,家贫,夜无以为明,冬月借雪照苦读,后终官至晋御史大夫而得。以此纪念孙康,激励子孙苦读成才。故,映雪堂号族人皆为孙康之后。有人说我南半部的堂号为安乐堂,此堂号是哪一代先人所定也无法考证,更无家谱记载。一九九一年,以沛县韩庄为中心的孙氏族人操持续谱,我南孙大庄等村各支的长者有族祖德举、族叔瑞文瑞侠瑞琢,族兄兆友兆金,族孙庆西等,经过慎重的商讨,决定参加韩庄孙氏族谱活动。自此,我们觉得找到了老家,找到了亲人。这一举动,既符合先人的意愿,也为后人在家族世系方面铺平了道路。 数十年来,我两村族人来往频繁,情真意切。这次修续谱牒,更令我族人人心大快,不胜欢喜。这是关系到我孙氏后代千秋万代之大事。我们应尽量为修谱做点应该做的事情。并衷心祝愿修谱活动圆满成功!

  南孙大庄二十九世孙  兆贵 谨序    二零零五年五月二十九日

 

五修前言

  我孙氏五修族谱的四大任务即:修、续、联、接。

  修:原1991年谱册中有漏失讹错不恰当之处,必“修”。

  续:从1991年以来我族人口新增变动甚大,必“续”。

  联:我映雪堂孙氏是一脉相承的族众,因人多分居各方,年长日久,失去了联系,造成亲者不亲,疏者不识。有音信者应加强联系,寻找亲人,有资料者,应相互沟通,尽快地统一宗族。

  接:上接始祖。我支孙氏从二千六百年前至今未有一个规范的世系,根据有关资料初步有序地按世系年代推算排列,现有八十余世,然而在个别时段却无一个完整的资料可查,想求得一部完美的谱册是不可能的。目前需求始祖明确,中间断代差异只能求同存异,只求近代无误,依据现有资料,按脉系血缘有理有序地联接成一部新谱册。

  目前我国形势大好,国泰民安,各民族、宗派、宗族、团体均在各自的岗位上为创建和谐社会而忘我地工作着,我孙氏是一个大家族,更是责无旁贷,应起表率作用。吾孙氏族众要提高认识,搞好团结,为创修一部完整的新谱册,弘扬宗族文化,承传先人功德,为国家、为社会、为人民做出更大的贡献!

  (孙庄支)五修族谱委员会  审撰   二零零六年七月一日

  

五修族谱总序

  家谱是记载一个姓氏的家史和重要人物的书,也称族谱、家乘。在历史的长河中,由于种种原因,始祖的后人分居迁徙,星布四方,虽血缘同源,但睹而不识,亲者亦疏,祖德不彰,瓜瓞几断。何以为此?皆因无宗族谱系。故宗族无谱,犹如国之无史。国无史难以明治乱、辨忠奸、兴国运;宗族无谱则无以礼宗支,扬孝悌,振祖风。故曰:族谱可数世一修,但不可一世而忽略也。

  我支孙氏谱册,前后虽经数次创修、续修,但范围小,质量不高,有的只是几户,有的只是一个村,有的则是一个支系,主要是商定几个辈字以备下代用,因此形成了世系紊乱、长幼不分的局面。千百年来,中华大地屡遭外族入侵,战争、年荒接连不断,家史资料失存。现经多方查考,有关孙姓谱册资料情况如下:

  孙姓概况

  先秦时期就有孙姓,春秋战国时期,孙姓源头较多,综合分为六支,但为主的有三大支:首先是卫国姬姓孙,始祖孙乙字武仲,二是楚国羋姓孙,始祖孙叔敖,三是齐国妫姓孙,始祖孙书。

  在《百家姓》中,孙姓被列为第三位,据国家最新资料统计,孙姓是全国人口最多的十九个大姓之一,按人口多少排列的当今中国一百个大姓中,孙姓位居第十二位,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一点四五(在全国十三亿人口中,有孙姓二千余万人口)。总之,无论是哪个支系孙氏,均系炎黄子孙,龙的传人。

  修续谱册的概况

近百年来,我孙氏各支曾于不同年代在自己所属的范围内多次修缮谱册,但至今尚未形成完整的通谱,原因固在资料有限,没能知道始祖或始迁祖是谁。就以我沛县孙氏来说,很长时间,也只是听传说始迁祖是在洪武初年从山西洪洞县迁徙来的。

  一九六二年,我支几位热心族人在廷公、维典公、在芝公、绍曾公、绍贡公、九思公、思敬公、绍康公、清云公、敬一公、法忠等倡议修谱,在孙范庄聚合,人员分工采访收集资料,以传说和现实资料为依据,创修了本支谱册。又由族贤克任公、克荣公将孙洼、孙大庄等房支谱册联合起来,确认南支孙洼、孙大庄等村以明南为一世祖;北支孙庄、孙庙、孙路口、孙瓦屋、孙范庄、孙井等村以明北为一世祖。确立世系,拟定了辈字二十个,以“贤”字辈为十七世,并制定了家训家规。这次修谱,约2万族人在册,与“贤”字相同的辈字有:孙路口、孙瓦屋、孙庙、孙范庄、孙庄的“良、绍、思、九、昌、继”,孙井的“清、敬、广、遂、基”,孙洼、孙桥、孙大庄的“克、洪、廷、家、怀、广”。以“贤”字辈上下辈排,分清长幼,便于称呼。

  此次修谱难度较大,但给后人再次修谱奠定了基础。谱册尚未印刷,国家出现了十年浩劫,致使好多草本失存,个别族人冒着极大的风险,保留了部分宝贵的资料。

  一九九一年春,在国泰民安、经济繁荣之际,有族贤在信公、维典公、善思公、思中公、绍轩公、绍贡公、良玉公、良栋公、荣泗公、敬一公、尊民公、献文公、尊谟公、献伟公、道付公、守仁、兴民、廷银、敦厚、法忠等人倡议四修族谱。第一次会议在孙范庄召开,成立了族谱修续委员会,人员明确分工,按计划行动,采取统一、分散、再统一的工作方法,经费按人口筹集,贤仁之士捐资,专人负责收支账目。总谱馆设在韩庄和孙庄。

  当这一工作接近尾声、在韩庄召开会议时,孙井支法忠等族人展示了新发现的谱册资料,内容是清咸丰四年间端公挟谱南访,路经萧邑,有文彩公在萧邑任教,将我长支谱册摘抄下来,其内容明确,长幼代代清晰,生于何年何月,葬于何地,婚出婚入,几男几女,迁出地址等都很明了,给这次修谱进一步提供了翔实的资料。这令与会人员无比欣慰。经族众认真考究、论证,确信这份老谱摘抄是真实可信的。

  史料中记载,有居贤公兄弟五人分迁各地:居贤公葬孙井村西一里,居圣公移居欢上,居正公迁居鱼台北三十五里孙庄,居中公迁居汴梁城南二十五里孙庄,居考公留居山西太原(原籍)平远县。

  以下几代迁居记述:居圣公二子本智公迁至丰邑褚庄,居正公三子本华公迁居家堂庙,居贤公长子本仁公五子广仪公迁居丰邑北孙阁,次子本义公长子广文公葬欢上,三子广臣公迁居丰邑南孙庄,四子广杰公迁居丰邑北常店,五子广华公迁居丰邑西褚庄,长门广传公之次子用禹公迁居孙桥,三子用唐公迁居孙路口。正言公二子大亮三子大友居孙井。居贤公第十二代长孙(继怀公长子)宪鸿公长子德兰公迁居孙庄,次子德宽公迁居孙桥,三子德厚公迁居孙洼,四子德性公迁居孙庙,五子德纯公迁居孙范庄,六子德洁公迁居孙楼。继怀公之次子宪鲁公迁居孙河,三子宪曾公迁居孙大庄,四子宪贡公迁居孙桥,五子宪闵公居孙庄。

  以上变迁情况本应及时联系,只因人口多,分散面广,再者思想认识不足,人力财力所限等原因,未达心愿,很感愧疚,只有留待以后完善。

  经谱委会研究决定,居贤公为我支孙氏始迁祖一世,原六二年谱册世系“贤”字为十七世,现接修二十七世。六二年谱册中辈字二十个更改为三十个,即:

祖训贤开远  忠义俊秀冉  安乐心方振    

以纯修珍全  恩泽惠千秋  旭耀照宇寰

  同时修改了四个犯上辈字。原北片的“古沛”、南片的“彭城”谱名统一命名为“苏鲁豫皖孙氏族谱(映雪堂)”,家训家规依旧。

  经族众决定:由族贤守仁、兴民、敦厚、孙剑、尊善、献文、开铎、道付、中廷、廷玉、绍轩等于二零零五年三月二十日在沛城组建了五修族谱委员会。谱馆设在韩庄、孙庄、孙井三处,并建立了组织,拟定了行动计划,按人丁摊派、贤仁之士捐助等渠道筹集基金,组织活动,做好本次“接、修、续、联”工作,尽快落实各脉系,完善九一年修续谱的不足,使各房支员丁全部入册不使遗漏。参与人员积极热心,大多数七旬高龄,南跑北奔、四处联络,为完成本次谱册立下了汗马功劳,将永载谱册。

  关于五修族谱“接、修、续、联”有关事项,大家商量数次,特别在世系接续中,反复研究磋商并听取了谱学专家的意见。多次会议后,在韩庄会议上南北中三片族众代表三十余人参加拟定。又在魏庙会议上再次商定时间。二零零六年二月十八日,与会人员尊善、洪洋、尊海、守仁、廷玉、中廷、兴民、良英、良栋、尊学、尊平、尊太、开铎、孙剑、献堂、献文、守涛等二十余族人商定 ,并经谱委会决定:我支属姬姓,孙武仲是我支孙氏一世始祖。居贤公为一世始迁祖,“贤”字辈为二十七世。

  本次接续谱是依据仅有的史料记载,经族众反复商讨论证编撰而成,如后人发现可靠真实的史证资料与此不同,请随时更正。

  国家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宗族谱牒文化研究也随之加深,谱册质量不断提高,因此我孙氏原谱册名就不适应目前形势和谱册的发展,经谱委会商定,将原谱名《苏鲁豫皖孙氏族谱》更名为《姬姓孙氏族谱(沛县映雪堂)》。

  在国家改革开放和创建和谐社会开展荣辱教育的今天,族谱中家训的内容也应随之增补,使之更有力地紧跟形势 ,对我广大族众进行教育,提高认识,加强团结,爱我祖国,爱我宗族,为国家的四化建设,为宗族的大团结发挥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敬宗收族是修续谱册的宗旨。此次修续收效甚大,一是上接到了二千多年的始祖,基本知道了自己的属姓;二是理清了世系;三是与周边地区欢上、丰县从世系上统一了,解除了在世系上长期混乱的局面;四是找到了孙庄支迁出数年的一脉亲人,献德公的祖父当年率子孙从迁出异乡又返回故里三官庙落户,经考察以资料证实脉系准确无疑,现将所有人丁载入谱册。再者,有关孙井世系更改说明原因,1962年续谱时误排错了一世,五修族谱时应予以纠正。

  二零零六年一月七日,孙庄会议(参加人员道英、道付、法忠、立文、守仁、兴民、绍平、献文、绍轩、良栋等)决定,孙井“道”字辈原十九世现改为二十世,与“远”、欢上的“敦”字同辈。

  家谱是每一个宗族的历史记载,是家史文化研究的依据,因此前几次谱册的资料都按原貌翻印,载入新的谱册中,从原谱册资料中能知道当时谱册修续的社会环境和资料取得的渠道。还能知道每次修续的主办人和谱务人员,他们是家族的有功之臣,他们的精神是伟大的,他们的品德是高尚的,他们的丰功伟绩将永载史册。原谱册的资料一点一滴都是珍贵的,虽也有不妥之处,也是为当时的环境形势所致,不要加任何评估,在文字和某些地方不妥之处,应加以适当修改。此总序经编辑人员反复考查原资料、多次磋商研究而撰写,难免有不妥之处,敬请后人斧正。

   (孙庄支)编委会  审撰    二零零六年七月一日

  

孙氏族谱序

吾孙氏族谱,曾多次修续。但因时局不允、经济窘迫等诸多原因所致,均未能撰写出一部比较完整系统的孙氏族谱。此次修谱时隔虽短,可意义深远不凡,对今主办者则是一大历史重任。二零零四年秋,我族年已过七旬的献文公、兴民公倡起修谱一事,他们辗转南北,西寻东查,多方联系,风尘仆仆,不辞辛劳,数遭周折,使我族丁深为感动。此次谱修任务有四:修、续、联、接,因此五修谱册刻不容缓。于是当年秋十月十八日在孙庄召开我族谱修筹备会议,参加会议人员有:维明、绍轩、良英、良栋、绍平、献勤、献堂、忠民、开铎、衍军、衍弟、开民、献琪、献维、衍明、玉忠、孙剑、相远、志武等(按从长至幼辈字排列),老少欢聚一堂,与会人员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堪为我族空前盛举。会议决议本次修谱倡起者献文、兴民主办,仍以孙庄为活动中心,并决议筹集资金(每人五元)等事宜。代表们回家将此会议精神说明后,立即得到族众的热烈欢迎。资金问题及登名造册很快完成任务,这不仅是对九泉之下先祖的最大安慰,也是对后人的圆满交待。因我才疏学浅,水平有限,难免有不妥之处,敬请族众指正。

  二十九世孙  孙剑 二零零六年七月一日

 

  我映雪堂孙氏,为了寻根溯源,敬宗收族,进一步理顺血缘脉系,弘扬宗族文化,决定对族谱彻底修缮,上接始祖,中修老谱,下续新生子女,达到世系统一,谱册完善,从而教育鼓励族众踊跃投身四化建设,为国为民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孙氏是中华民族古老的大姓之一。由于年代久远,缺乏记载,通讯交通不便,再加上天灾不断、战争频繁等原因,我孙氏族众散落在祖国各地,有的到国外谋生。他们在各地繁衍生息,自立先祖,自命堂号或自创辈字,导致我族脉系不清,世系不明,远近不分,亲疏不辨,形成了分崩离析的局面,令人可悲可叹!为此,寻根问祖,敬宗收族,修缮族谱,弘扬宗族文化,势在必行,刻不容缓。吾辈应担起此一重任,责无旁贷,义不容辞。

  孙姓起源较多,总的可归纳为三大主支:一是卫国姬姓孙,始祖孙武仲。二是楚国羋姓孙,始祖孙叔敖。三是齐国妫姓孙,始祖孙书。他们分别居住在太原、东莞、富春、乐安等地。孙姓堂号主要有映雪、乐安、富春、东莞、兵法、孝友等。

  我支堂号为“映雪堂”,是以西晋京兆人孙康少年好学、家贫无钱买灯油、冬夜利用雪光反射读书、后官至御史大夫的典故而得,可见孙康是我支的先祖。我们遍查历史资料,潜心研究,多方论证,以孙康为基点,往上追溯到孙武仲,武仲则是孙康的先祖,材料也基本清楚。事实证明,孙武仲是卫国姬姓孙氏的始祖,故我们则是姬姓孙武仲的后裔,这是基本正确的。

  目前,孙氏族人较多,居住分散全国各地,加上宗族文化资料匮乏,造成人们思想混乱,宗族观念淡薄,或只强调本地本支利益,或坚持自己的观点不能顾全大局,这对我们的家族活动有百害而无一利。落叶归根,这是自然规律;寻根问祖则是人的天性。我们搞宗族文化研究,不只是祈福于祖先,探究先祖是谁,始祖是谁,更重要的是能明白自己是谁,从哪里来。所以我们呼吁:凡孙氏族人,要敬我宗族、爱我族人,以豁达热情之心,高举敬宗收族之旗,抛弃本地、本支、本房、本人狭隘利益,用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观点,努力探索,积极协商,求同存异,顾全大局,逐步谋求全族的协调统一。愿大家携起手来,齐心协力,献计献策,力争把一部崭新完美的谱册展现在族人面前。

  编委会  审撰    二零零六年七月一日 

 


 
     
评论区         
 

用户名:
评论内容: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版权申明 |  联系方式 |  友情链接 |  管理入口
版权所有:孙氏十八公    苏ICP备16066759号-2